多动症即注意缺陷多动障碍(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,ADHD),是一种具有遗传特性的发育障碍性质的精神疾病。多动症主要表现为注意力分散、不分场合过多活动、情绪易冲动,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等,因常见于儿童时期,故又称“小儿多动症”。有部分患儿会随着成长后认知的增长,通过理性控制其行为,但仍有部分患儿症状会持续终生,早发现早干预对患儿的良好预后有积极意义。近年来,HPA(hypothalamic-pituitary-adrenal)轴因为参与中枢神经递质调节,其调节机制中的重要激素—皮质醇,被认为对多动症的诊疗研究有重要意义。
多动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
多动症即注意缺陷多动障碍(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,ADHD),依其临床表现可分为三种亚型:注意力缺陷型(ADHD-I)、多动/冲动型(ADHD-HI)和混合型(ADHD-C)。有关多动症的原因存在多种理论,早期主要有“中枢神经系统低唤醒理论”和“成熟滞后理论”,近年的理论主要有“执行功能缺损理论”、“认知-能量模型”、“注意的网络理论”和“结构异常或组织损伤”,这些理论并不相悖,仅是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多动症的本质。
HPA轴和多动症
近年来,随着神经心理内分泌网络系统理论的提出,以及脑神经成像技术的应用,促进了认知心理与神经心理的结合,下丘脑-垂体-肾上腺(hypothalamic-pituitary-adrenal,HPA)轴因参与中枢神经递质调节,在多动症的研究中受到关注。HPA轴作为最重要的内分泌轴,参与应激、适应、学习记忆、注意、精神情绪等行为活动,皮质醇的合成与分泌受HPA轴及激素受体的双重调节,在应激状态下,HPA轴与激素反应交互作用。研究发现:多动症的患儿对应激呈现皮质醇低反应性,这提示:多动症的儿童存在HPA轴的调节功能紊乱。
那么,多动症患儿的皮质醇水平参考值是多少呢?
皮质醇和HPA轴活性
目前检测皮质醇水平的方法有多种,唾液中皮质醇能很好的反映血中具有生物活性游离的皮质醇水平,用于代表HPA轴的活性,对大龄且依从性较好的儿童比较适用;幼龄儿童进行多动症筛查时,由于幼童唾液采集配合较为困难,且难以配合行为学的应激,所以,对幼童血中皮质醇检测更具便捷与实用性。
在一例多动症与皮质醇水平关联度的研究中,多动症儿童(病例数147例,年龄6~14岁)血浆的基础皮质醇水平为(236.72±106.76)nmol/L(低值71.31~高值707.41nmol/L),明显低于对照组儿童(361.84±133.26)nmol/L(低值141.31~高值530.67nmol/L)(t=5.01,P<0.01)。同时,在应激后,病例组的唾液皮质醇水平升高没有比对照组升高的更明显——这提示HPA轴调节紊乱是多动症相当重要的影响因素,低皮质醇浓度或皮质醇低反应性与多动症的行为表现密切相关。
在应激后的注意力测试数据显示:应激后唾液皮质醇较低组别表现出更多错误,这项数据可提示低皮质醇反应与多动症儿童的冲动行为存在关联。同时,有研究显示,男女两性ADHD-I型(注意力缺陷型)儿童在应激状态下都显示出HPA轴低反应性,存在同质性差异。
皮质醇和多动症
近年来,关于多动症的认知神经心理研究得到快速发展,虽然关于该病的成因在学术界未有统一的结论,但早发现早干预可以改善预后是普遍的共识。据报道,约8%~12%儿童患有多动症,是校园“学困生现象”的重要成因,如果不做及早正确干预,多数患儿症状可以持续至青春期,影响其正常人格的形成,并对学业、工作和生活各方面产生广泛而消极的影响。当然,也有一种理论认为,多动症 患儿虽然在学业上不尽人意,这主要是由于其在听读写方面注意力与同龄人相比有所不足,但他们可能在其它方面如绘画、音乐,语言表达等方面有过人之处,因此,如果每次期末考试孩子的成绩都“不行”,做为家长不妨找找他“能行”的地方,可以多方面发现挖掘其兴趣爱好。总体而言,多数孩子经过正面的教导后在成年后是可以适应社会,有独自的生存能力的。
症状较为严重的多动症患儿存在HPA轴调节功能障碍,可能存在冲动、易怒、言行干扰到公共秩序的情况,这种儿童则需要医疗干预和心理纠治,多动症儿童内分泌水平和行为异常,主要表现为皮质醇血液基础水平偏低和应激后低反应性,通过检测患儿皮质醇水平衡量HPA轴功能是一种较为便捷、实用的方法,对多动症的诊疗和研究有重要意义。
德国IBL诊断公司出品的皮质醇检测试剂盒,可适用于唾液、血浆/血清、尿液多种样品,特异性高,灵敏度好,在国内各科研院所拥有良好的品誉。科润达生物是德国IBL诊断公司的中国代理商和售后技术服务单位,欢迎各界用户来电400-9600529垂询,无论您是亲自下单,还是咨询技术问题,我们将为您真诚服务。
参考文献:
1.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唾液与血浆皮质醇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--学者:陈金兰等--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16期刊
2.ADHD患儿认知-神经心理研究进展--学者:刘建新,静进--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5期刊
3.皮质醇浓度与ADHD患儿反应抑制和冲突控制的关系-学者:王少霞等--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3期刊
热品推荐